产品特性:净水膜 | 滤膜类型:纳滤膜 | 品牌:GE/通用电气 |
适用对象:水 | 用途:水过滤 | 型号:HL8040F-400 |
厚度:1mm | 适用范围:矿泉水 | 过滤方式:卷式 |
性能:耐酸、 耐高温 | 操作压力:1MPa | 工作温度:25℃ |
过滤精度:0.0001 | 截留分子量:0.0001万 | 孔径:0.0001μm |
通量:20L/H | 纵向强度:1MPa | 规格:8040 |
威立雅(原美国GE/SUEZ)HL8040F-400为复合纳滤膜元件。该系列纳滤膜元件采用专有复合膜,用不带电有机分子测截留分子量约为 100-300 道尔顿,HL膜元件的典型应用包括水质软化,脱色,降低 THM 产水的风险。威立雅(原美国GE/SUEZ)复合纳滤膜元件HL8040F-400是一种特殊而又很有前途的分离膜品种,它因能截留物质的大小约为纳米而得名,它截留有机物的分子量大约为150-500左右,截留溶解性盐的能力为2-98%之间,对单价阴离子盐溶液的脱盐低于***阴离子盐溶液。与SUEZ复合纳滤膜元件HL4040FM相同,只要用于去除地表水的有机物和色度,脱除地下水的硬度,部分去除溶解性盐,浓缩果汁以及分离药品中的有用物质。
HL系列复合纳滤膜元件除了HL8040F-400之外,有HL2540FM、HL4040FM、HL8040F-365等不同尺寸,根据需要请与我司联系选购。
一、威立雅(原美国GE/SUEZ)复合纳滤膜HL8040F-400技术参数
产品型号:HL8040F-400 | 平均流量:11500GPD |
分子量:100-300道尔顿 | 外壳材质:玻璃钢 |
流道宽度:30mil | 产品结构:卷式膜 |
膜材料:专有纳滤三层复合膜 | 有效面积:400ft?/37.2㎡ |
操作温度:122°F(50℃) | 操作压力: 温度<95°F(35℃),600psi 温度>95°F(35℃),435psi
|
压降:15psig(1.0 bar) | pH范围,连续运行:3 – 9 |
pH范围,短期清洗:2–10.5 | 典型通量:5-20GFD(8-34LMH) |
测试条件:2,000mg/L MgSO4 溶液,操作压力 110psi (760kPa),温度 25?C,pH 7.5,回收率 15%。单支膜元件流量可能变动 ±25%。
二、威立雅(原美国GE/SUEZ)复合纳滤膜HL8040F-400应用领域
HL8040F400纳滤膜一般用于硬水软化,饮用水的制备,小分子有机物的回收或去除,工业废水处理,制药行业,食品加工,饮料行业以及饮用水软化,化工行业,家用饮水机,回收金属,电子行业,化工行业,电厂环境保护等领域。
三、威立雅(原美国GE/SUEZ)复合纳滤膜HL8040F-400特点:
1、纳滤膜容易操作,可以自动化工作,产水稳定性好,维护起来非常方便。
2、可用于生产直饮水,产水非常安全,且占地面积小,能够***节约空间。
3、良好的热稳定性,化学稳定性,机械强度高,产水量大,抗污染性好。
4、清洗方便,产水质量高,可以直接饮用,纳滤膜前面需要预处理。
5、可以***去除水中的盐分,提高产水的纯度,高水通量及高盐截留率。
6、纳滤膜系统工艺集成化程度高,运行成本低,基本可以实现全自动。
四、威立雅(原美国GE/SUEZ)复合纳滤膜HL8040F-400作用:
1、能够***清除水中的有机物,能够应用在去除天然有机物等领域。
2、在饮用水处理的过程中,能够***去除水中的有毒物质。
3、能够***去除水中的大部分杂质,且方便清洗。
4、能够在去除水的硬度时,去除液体的浊度、色度和有机物等。
5、HL8040F400纳滤膜可以截留二价以上的离子和颗粒,可用于生产直饮水。
6、纳滤膜能够去除水中大部分的有毒有害的有机物,为安全优质的饮用水提供了保障。
北京盛大维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威立雅中国区一级总代理商,2005年起授权代理销售威立雅水处理系列产品(VEOLIA反渗透膜、工艺分离膜及超滤膜元件、VEOLIA纳滤膜、VEOLIA E-Cell EDI模块、VEOLIA Osmonics滤芯、VEOLIA 贝迪药剂、泽能浸没式超滤膜(MBR)),是中国区北方区总代理。同时也是哈尔滨乐普实业发展中心(ROPV)玻璃钢膜壳和沣汭(Fervid)膜壳的北方区代理商。本公司恪守“诚实、守信”的原则,致力于发展成中国***的水处理器材供应商,建立广泛、便捷的流通网络,为广大水处理工程公司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放心的服务,让我们共同赢造一个“和谐的水世界”。
点击查看>企业类型 | 私营有限责任公司 | 注册资本 | 100.00万人民币 |
公司注册地址 |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0号鹏安世纪大厦A座6B |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| 911101087825432959 |
公司成立日期 | 2005-11-4 |